清廉观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9-27  浏览次数:165083
核心提示:清廉观察:当前大国博弈呈现多维度竞争与地缘战略调整的复杂态势,主要体现在经济、科技、地缘政治及规则制定领域,同时伴随新兴经济体崛起与多极化趋势的深化。一、经济领域:保护主义与结构性矛盾交织 1. 美国的经济困境与政策摇摆通胀与就业的双向风险:美

清廉观察:当前大国博弈呈现多维度竞争与地缘战略调整的复杂态势,主要体现在经济、科技、地缘政治及规则制定领域,同时伴随新兴经济体崛起与多极化趋势的深化。

一、经济领域:保护主义与结构性矛盾交织

  1. 美国的经济困境与政策摇摆

通胀与就业的双向风险:美联储在2025年9月降息25个基点至4.00%-4.25%,但内部对降息幅度存在分歧(理事米兰主张降息50个基点),反映政策权衡的艰难。

关税政策的反噬效应:特朗普政府对印度产品加征25%关税(累计税率达50%),导致印度输美产品竞争力下降,纺织业停产、海产品订单取消。同时,美国企业信心指数低于年初水平,显示短期保护主义与长期反噬的矛盾。

资源分配压力:美国削减现役装备采购(如F-35)与六代机研发受阻,暴露其军事实力与资源分配的矛盾。

2. 新兴经济体的增长瓶颈

越南的出口依赖与外部风险:2025年前9个月进出口额达6372.1亿美元(顺差133亿美元),但美国“对等税收政策”威胁出口。越南总理范明政要求2025年出口增12%,推动与南方共同市场、海合会的自贸协定谈判,但过度依赖纺织、电子产品加工,且公共投资效率低。

印度的战略自主性与全球化依赖:莫迪政府削减消费税刺激内需,但美国关税导致印度经济增速可能各降0.8个百分点(2025-2026年),凸显其战略自主性与全球化依赖的难以调和。

3. 欧洲的结构性改革与外部依赖

德国的减税方案与风险:德国推出460亿欧元企业减税方案(加速折旧、下调企业所得税、研发补贴提升),短期提振制造业投资(如西门子、宝马受益),但2025-2029年将减少812亿欧元税收,可能挤压公共服务。同时,美国关税威胁德国出口(占GDP约40%),若外部需求萎缩,减税效果将打折扣。

法国的政治不稳定与经济竞争力下滑:马克龙任内第五位总理勒科尔尼上任,此前贝鲁政府因预算改革遭议会否决垮台。频繁更替导致财政改革延迟,公共债务预计2027年达GDP的121%。据《2025年世界竞争力排名》,法国跌至第32位,低于德国(第4位)。

二、科技领域:技术革命与规则竞争

1. 技术标准的制定权争夺

5G与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技术实力的大国纷纷试图通过制定国际标准来巩固自身的技术优势。例如,中国通过强化5G标准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等制度型开放举措,构建“磁吸效应”,吸引特斯拉、巴斯夫等外资企业扩大在华投资。

数字治理模式的差异:美国的“数字自由主义”模式强调数据自由流动、反对贸易壁垒,但实践中表现出“数字霸权主义”特征,如通过技术封锁、制裁等手段维护其数字产业的全球主导地位。欧盟注重个人隐私保护和数字市场建设,中国则强调数字主权,注重在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2. 新能源产业链的竞争

核心技术、产业链本土化和市场准入:欧盟推出绿色协议工业计划,加强对新能源装备制造的支持,同时对中国相关产品征收反补贴税以保护本土产业。美国和欧盟通过政策支持和推动产业回流,加快绿色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试图在新能源技术标准中占据主导地位。

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争夺:美国通过发布关键矿产清单,与盟友和资源国构建“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试图主导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

三、地缘政治:多极化趋势与战略博弈

 1. 中亚地区的地缘竞争

美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博弈:美国通过“C5+1”机制和首届美国—中亚峰会,推动与中亚国家的整体性合作,发起“C5+1”关键矿产对话,并在打击恐怖主义、提供军事培训、人道主义救援与维和等领域开展安全合作。俄罗斯则将中亚视为其可靠的战略“后院”,通过支持中亚国家增强自主性、开展多元化外交,确保自身利益不受损害。

中亚国家的战略自主:中亚国家选择空间增大,地区一体化进程加快,整体合作水平提高。例如,哈萨克斯坦承接“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并升级电网,成功卡位成为欧亚能源枢纽。

 2. 东盟的战略调整

新加坡的务实平衡术:新加坡总理黄循财将台湾问题定义为“中国红线中的红线”,既呼应中国的核心利益,又告诫美国不要轻易采取冒险行动。新加坡在2025年加速多元外交,顶住美国压力维持与中国的正常贸易,同时与美国保持历史伙伴关系,拒绝成为其遏制中国的棋子。

东盟国家的共识: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元首出席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传递出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的政治信号。90%的东盟国家不愿因台海问题牺牲对华经济利益(菲律宾是个例外)。

四、规则制定:国际秩序的重构与挑战

1. 经济规则的制定权争夺

美国的多边主义破坏:美国多次以“国家安全”为名对特定国家或产品实施贸易限制,推动所谓“对等贸易”计划,试图以单边主义方式重新定义贸易规则。长期阻挠WTO上诉机构大法官的遴选,导致上诉机构陷入停摆,无法正常运作。

中国的多边合作倡导:中国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倡导通过《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开放包容的地区经济与全球经济。

2. 安全规则的制定权争夺

美国的安全霸权主义:美国在安全领域长期奉行霸权主义和零和博弈思维,追求自身的“绝对安全”。在人工智能、数字信息等领域,美国试图建立以其为核心的规则体系,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

中国的共同安全观:中国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强调人类是不可分割的安全共同体,主张在追求自身安全的同时兼顾他国安全。

五、新兴经济体的角色增强

1. G20的影响力提升:G20已成为全球经济政策协调的重要平台,新兴经济体在其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2. 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新兴经济体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治理结构改革,争取更多份额和投票权,提升自身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性。

 
 
 

中华出版促进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主管,清廉编辑部主办

本网法律顾问 北京市京国律师事务所主任 马国华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7181,国内统一刊号CN10-1152/D。 京ICP备20027670号-1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链接

版权所有 清廉网 (c)2009-2020 清廉网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