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文化

从鸡鸣寺事件看文化自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10-07  浏览次数:56041
核心提示:清廉网讯“玉鉴冬丰”:(编者按:最值得文化自信的就是中国,最值得文化自信的就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中国文化是任何一个古老民族和国家都忘尘莫及…)从鸡鸣寺事件看文化自信从2025年南京地铁“鸡鸣寺事件”中,可清晰观察到文化自信缺失的典型表现

清廉网讯“玉鉴冬丰”:(编者按:最值得文化自信的就是中国,最值得文化自信的就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延绵不绝的中国文化是任何一个古老民族和国家都忘尘莫及…)从鸡鸣寺事件看文化自信

从2025年南京地铁“鸡鸣寺事件”中,可清晰观察到文化自信缺失的典型表现及其根源,这一事件折射出文化自信建设仍需深化,具体分析如下:

事件回顾:文化敏感的荒诞化

2025年10月4日,南京地铁3号线上,一名粉衣女子因游客讨论行程时提及“鸡鸣寺”,突然情绪失控,指责对方“暗讽自己”,并当场报警。她声称“你说鸡鸣寺就是在骂我”,甚至质问游客“如果我对着你说‘唧唧唧’,你愿意吗?”。尽管游客多次澄清仅讨论公共地名,女子仍拒绝沟通,持续辱骂,最终自行下车。

这一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一个具有1700年历史的文化地标,因名称中的“鸡”字被无端关联为侮辱性词汇。女子将地名与个人尊严强行挂钩,暴露出对文化符号的极端敏感与误解。

文化自信缺失的三大表现

1. 文化符号的扭曲解读

“鸡鸣寺”作为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承载着南朝佛教中心的历史记忆,其名称源于自然意象(鸡鸣山)。然而,女子将“鸡”字与不雅含义关联,反映出对传统文化符号的浅薄认知。这种扭曲解读,本质是对文化内涵的忽视,甚至是对文化尊严的自我贬低。

 2. 过度敏感与被冒犯幻觉

女子因听到“鸡鸣寺”而炸毛,类似现象在当代社会并不罕见。部分人因历史遗留的污名化联想(如“鸡”字被用于形容不正经的女性),对特定词汇产生过度反应。这种敏感并非源于文化自信,而是内心投射与虚妄自尊的混合产物——他们害怕被看穿,因此将外部刺激视为攻击。

3. 逻辑混乱与文化认同危机

女子始终无法提供“鸡鸣寺”三个字如何冒犯自己的证据,其指控完全基于主观臆断。这种逻辑混乱,折射出文化认同的缺失:当个体无法从文化传统中汲取力量时,便会通过极端方式维护脆弱的自尊。相比之下,真正拥有文化自信的人,会对地名、历史符号保持理性与尊重。

文化自信的重建路径

1. 深化文化认知,重塑符号意义

需通过教育、媒体等渠道,普及“鸡鸣寺”等文化地标的历史价值,剥离其被强加的负面联想。例如,强调鸡鸣寺作为南朝佛教中心、朱元璋御题、药师佛塔标志性建筑的文化地位,让公众理解其名称的纯粹性。

2. 培养理性态度,抵制文化扭曲

面对类似事件,应引导公众以理性视角看待文化符号,避免将个人情绪投射于公共地标。例如,通过社交媒体讨论,澄清“鸡鸣寺”与不雅含义的无关联性,形成对文化符号的集体守护。

3. 强化文化交流,提升文化软实力

文化自信需通过开放交流实现。鸡鸣寺作为旅游景点,可吸引国内外游客,通过文化体验活动(如佛教文化展览、历史讲座),让公众在互动中感受文化魅力,从而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事件启示:文化自信是抵御荒诞的盾牌

“鸡鸣寺事件”看似荒诞,实则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部分人在文化认同上的迷茫。文化自信的缺失,导致个体将文化符号视为威胁,而非精神归属。真正的文化自信,应如鸡鸣寺般历经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既尊重传统,又包容多元;既坚守内核,又开放创新。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闹剧,让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力量,而非分裂的导火索。

鸡鸣时醒来,忽现鸡鸣寺事件,随对文化自信教育缺失有感而发!实际上中国人最有底气的就是文化自信,缺失教育应该反思。

前一段网络上出现的鲁迅先生吸烟墙事件就是文化自信缺失的另一个典型案例。

从九三阅兵到现在以及至后,中国人更应该挺起腰杆,直面一切风云变幻,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梦的时代已经来临,没有任何污泥浊水能够阻挡东方大国的崛起,试看世界风云,唯有中国独好!

加油,中国!


 
 
 

中华出版促进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主管,清廉编辑部主办

本网法律顾问 北京市京国律师事务所主任 马国华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7181,国内统一刊号CN10-1152/D。 京ICP备20027670号-1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人员查询 | 联系我们| 链接

版权所有 清廉网 (c)2009-2020 清廉网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