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观察(玉鉴冬丰):(编者按:干部培养是不容易的事情,而一些本来很优秀的干部却不慎落马,一般都是钱色惹的祸…)焦卫星的落马值得反思
山东焦书记被带走调查,背后真相太惊人!
1、2025年夏天,山东济南副市长兼莱芜区区委书记焦卫星还走在莱芜区大王庄镇的灾后重建工地上。焦书记查看道路施工,走进安置点询问百姓住房,站在水利修复现场反复叮嘱“要保质量、抢进度”。那天阳光炽烈,他穿着寻常的POLO衫,裤脚沾着泥土。任谁看,这都是一个务实、接地气的干部。但不到一个月后,这位从审计局科员一路干到正厅级的“实干派”,突然被官宣落马。1989年,18岁的焦卫星走进章丘审计局,成了一名普通科员。改革开放浪潮初起,在审计系统一干就是十二年,从科员到副科长、科长,最终成为副局长。这期间,他还在电大、党校不断进修,是那个年代典型的“专业型干部”。审计出身,意味着他对数据敏感、讲程序、重证据——这一切,都和他后来被查形成了某种讽刺的对照。
2、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2001年的那次调任。他离开审计系统,调任相公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这是他从“专业岗”转向“综合管理岗”的关键一步。从相公庄镇到平阴县,焦卫星一路经历镇长、镇党委书记、副县长、县纪委书记、县长……几乎所有区县关键岗位,他都没落下。那一代干部中有个典型现象:很多人都是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他们懂地方、熟民生、通政策。焦卫星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他调入济南高新区,开始接触经济开发、招商引资这类“前沿工作”。这是一个明显的信号:组织正在培养他成为“多面手”。果然,三年后,他出任莱芜区委书记,成为主政一方的“一把手”。在莱芜,他抓项目、跑企业、强调干部作风。他曾在全区大会上提出“扪心四问”:“能不能夺旗?愿不愿扛事?敢不敢斗争?会不会落实?”这些话,现在读来,别有深意。真正让他被更多人看到的,是2025年夏天的防汛救灾。莱芜遭遇洪灾,他频繁下一线,查灾情、督重建。他说要“让群众早日住上安心房”,话很朴实,也很有感染力。看得出,他熟悉基层话语体系,也懂得如何与群众沟通。那段时间,他刚刚被任命为济南市副市长,仍兼任莱芜区委书记——这通常是受到重用的表现。可官场的升降,有时只在一夜之间。
3、9月,焦卫星被查。从他最后几次公开露面来看,一切如常。他主持巡视动员会、开会部署工作、还在党校讲党课……然后,戛然而止。从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一类官员的典型轨迹:专业出身、基层历练、多重岗位锻炼,最终走到重要领导岗位。他们往往被贴上“实干”“靠谱”“接地气”的标签,群众口碑不差,官场风评尚可。但也正是这样的干部,一旦出事,更令人唏嘘。
4、焦卫星的落马,背后是否涉及莱芜区的项目开发?是否与高新区的招商引资有关?还是因为其它问题?目前尚无定论。审计出身的干部,本该是最知红线、最懂底线的人。但如果理想信念松动,专业出身反而可能变成规避监管的“工具”,焦卫星的37年宦途,是一部典型的基层干部成长史。他从最小的岗位做起,一步一个脚印,每一个台阶都走得扎实。但也正是这样的干部,最终仍逃不过“被查”的结局,说明反腐败斗争确实走向了深水区——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有什么背景,不管你是否“有功于地方”。只要越了界,就难逃法网。
这才是全面从严治党正在传递的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