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文化(玉鉴冬丰):淡滋味
《庄子》中记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以淡然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不为物喜,不为己悲。他深知,人生的真谛不在于外在的得失,而在于内心的自由。
苏轼在贬谪生涯中创作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满庭芳·蜗角虚名》《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等诗词,以‘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如逆旅’等名句集中体现了看淡得失的豁达心境。
最让人记忆犹新的当属文豪苏东坡:
核心代表作中的得失观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关键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创作背景: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谪黄州期间,沙湖道中遇雨而作。
哲学内涵:将自然风雨喻人生坎坷,以『吟啸徐行』的姿态消解苦难,最终通过『也无风雨也无晴』实现物我两忘的超然。
《满庭芳·蜗角虚名》。
核心批判:『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直接否定世俗功名,提出『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的宿命论思考。
觉醒路径:以『且趁闲身未老,尽放我、些子疏狂』的疏狂姿态,最终达成『幸对清风皓月』的天人合一境界。
人生转折期的顿悟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终极选择:『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创作情境:元丰五年(1082年)秋夜酒醉归家不得,于长江边听涛声感悟人生。此句被误传为苏轼逃亡引发官府惊慌,侧面印证其洒脱形象。
《临江仙·送钱穆父》。
时空隐喻:『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哲思突破:将个体生命置于历史长河,以『古井无波』『秋筠有节』比拟超越得失的处世态度。
历史观照中的自我超脱
《念奴娇·赤壁怀古》。
对比技法:周瑜『雄姿英发』与自身『早生华发』形成强烈反差,最终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消解历史虚无感。
《和子由渑池怀旧》。
意象创造:『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认知升华:借雪泥鸿爪比喻人生无常,『鸿飞那复计东西』道破执着得失的虚妄。
《淡滋味》
清欢如水净无尘,
素影摇窗意自真。
品得人间至淡处,
方知滋味最深沉。
赏析:这首作品以“淡滋味”为题,通过“清欢如水”、“素影摇窗”等意象勾勒出清雅脱俗的意境,表达了道家“淡乎其无味”的哲学感悟。后两句以哲理笔法点题,揭示出唯有经历过极致的平淡,方能领悟生命中最深厚的韵味,这种返璞归真的体悟正是东方美学精神的精髓所在。
一枚69克的寿山石印章,能让我参悟这么多,也不负文人的清廉襟怀和人生的无撼了。望人们心存敬畏、守土有责,认真对待每一天!(就此搁笔)